第二届《保丽华之声》--- “峨眉山 乐山 成都之旅”征文------杜甫草堂游记

2017-09-25 22:12:23 admin 215
杜甫草堂游记
 
  前两次到成都,都是来去匆匆,未能瞻仰杜公草屋,不免遗憾。这次乐山-峨眉山之旅,杜甫草堂为行程之一。能了心愿,甚感欣慰。
  关于草堂的记忆,缘于中学时学习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。那时少不更事,只觉得杜甫可怜,一代诗人,晚景竟然如此凄凉。文中的诗词“布衾多年冷似铁,骄儿恶卧蹋里裂。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!”令人心寒。其实,可怜人又何止他一个?要不是贫穷,那会有“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。归来倚杖自叹息。”这样的诗作?十年安史之乱,带给老百姓多大的苦难呀!就算文革,虽然是乱,总比打仗要好些,但老百姓还不是一样遭殃。国家真是乱不得。一乱,受苦的就是老百姓。
如今,时过境迁。杜公若是生在当代,住在高楼大厦之中,又会是怎样的感慨?!
  一入杜甫草堂,就像来到了世外桃源,城市的喧嚣彷佛被隔在了围墙之外,幽深静谧之感油然而生。在高大的古木下,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物映入眼帘,“杜甫草堂”几个大字跃然大门之上。门的两边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一副名联,上联:异代不同时,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;下联:先生亦流寓,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。
  穿过此屋,不久便到大雅堂。堂内陈列的是古代诗词大家的雕像和作品,如李白、白居易、杜牧和李商隐等。一代诗圣——杜甫的石雕耸立大雅堂前,游人正忙着与杜公合影留念。两颗参天的松柏伫立在大雅堂的两旁,把个大雅堂衬托得更加庄严、肃穆。
  大雅堂旁,是集书画展览、收藏与购销于一体的诗书画院和“唐风遗韵”游客服务中心。其中,“唐风遗韵”的牌匾令人叹为观止:好个中华书法!苍劲有力,飘逸洒脱。置身于草堂内,犹如沐浴在中华灿烂的书法艺海中。想起自己那如小孩涂鸦般的文笔,难免惭愧。
顺着“唐风遗韵”前行,就是著名的草堂映壁。“草堂”二字由青花碎瓷镶嵌而成,在白壁背景的映衬下,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。同时,它又融入了古朴深远的瓷器文化,令人不得不惊叹于制作者的创意。
  沿着“草堂映壁”,是一条幽静的石板路。路的两旁,是低矮的围墙,红壁绿瓦。围墙外边,是高高的翠竹。竹子垂向路中,相互环抱,将小路围了个严严实实。行人走在其中,可尽情领略“曲径通幽”的意境。
  穿过弯弯曲曲的石板路,便来到了诗史堂。由于杜甫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的历史,故素有“以诗证史,以诗补史”的说法,“诗史”由此得名。在诗史堂的中央,安放着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。塑像两侧是一副对联:草堂留后世,诗圣著千秋。这副对联是朱德总司令于1957年参观杜甫草堂时撰写的。
  出诗史堂,跨过小石桥,茅屋故居便展现在眼前。公元759年,杜甫为避“安史之乱”携家入蜀。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,方能在此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,自称“成都草堂”。其实,真正的茅屋,在杜公离开后不久就已损毁。现在的茅屋是后人在寻找到“柱砥犹存”的草堂遗址后重建而成。
杜甫在此草堂居住了四年,写下了大量的诗词,其中,留传至今的有240多首,包括《春夜喜雨》和《绝句》等。
  在浣花溪,尽管远离了战乱,但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。那种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,跃然诗中。在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中,他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这种情怀。在遭遇贫困的境际下,他还在忧国忧民;在搂着被雨淋湿的破被不能入眠的雨夜,他却发出了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”的感慨。可怜的诗人,满腹经论,一腔热血,却无处施展。这不知是他的悲哀,还是历史的悲哀?
  古往今来,有心无力者居多;有力无心者不少;有力又有心者,是少之又少。但是,正是在这少之又少的领袖的带领下,在很多的有心人的推动下,社会得以进步,时代得以发展,老百姓的生活得以提高。这或许是杜甫草堂留给后人的启示吧。